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是什么?怎么理解?我认为,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

对于退休老人,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发放标准,都是按照本人退前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的。退前基本工资越高,连续工龄越长,退休后的养老金所得,即养老金标准也就越多。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设置有5至10年的过渡期。过渡期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是在新、老计发办法相比较的基础上,企业按照“就高不就低”,机关事业是按照“保低限高”的规定进行计算与核定的。

在退休中人5至10年过渡期结束以后,退休中人的养老金核定标准必然是回归正轨,也就是回归为单纯按照新办法,即按照退休中人过渡办法计算与核定养老金。也就是养老金标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是按照各自的计发办法进行计算与核定的,新的计发办法的替代率水平不同,退休中人的养老金标准,也就必然存在差异无疑了。

对于退休新人,他们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是完全按照缴费性的待遇计发办法,进行计算与核定的。预期的顶层设计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也就是计发办法所体现与反映的养老金水平,就是他们退休后养老金的核定与发放标准了。

因人制宜比较好理解。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标准,是存在事实上的差异与明显区别的。比如,机关事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导致其参保缴费的基数水平,相比企业人员要高很多;机关事业退休中人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按重新调整后的缴费指数表执行的,而企业视同缴费指数是按整数1执行的;机关事业职业年金的大部资金由财政买单,而企业则由生产成本负担,从而导致企业年金的实际普及率,不到企业总数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