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各行各业就开始回笼资金,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就避免不了有大额的资金转账。那根据最新金融监管政策的规定从2022年3月1日起,对于个人存取款超过5万元的,银行需要查明资金的来源去向以及用途。

现在的资金监管越来越严格,各个部门对于公转私这个行为也是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如日限5万元、月限额20万元、大额公转私需要合同、证明等等。不论是大型的企业还是小型的公司或者个人,都存在了公转私的问题。
那公司在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公转私给企业带来的各种风险呢?
1、企业租赁职工或股东资产
企业租赁职工的东西,职工如果不能取得发票,这笔支出就不能在企业所得税之前扣除。
2、非雇佣关系为企业提供服务而获得报酬
这种形式的个税税率较高。还是建议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企业需要对这笔劳务报酬实行代扣代缴个税业务,不然无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税,且容易产生纳税风险。
3、费用报销
企业职员用于经营性而产生的费用,通过报销后,公司需要转账到职工的私户。这里不止需要发票,还要单据的原始凭证,以此来证明完整合法。
4、解除劳动关系支付赔偿金;
财税【2018】164号文件显示:个人与用工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5、大额借款;
大额借款分为两种。一是职工以个人名义向公司借款到年底未归款且未用于公司经营,这个时候就需要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并入职当年个人所得税申报。二是股东、老板向企业借款,年底未归还,需要按照企业分红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6、违约金支出;
企业在签订业务合同时,因为自身某种原因导致合同未成功,企业需要支付违约金,支付的违约金不需要缴纳个税,也不需要开具发票。
7、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
很多人觉得现在成立个体户和个人独资企业不靠谱,其实个体户和个人独资企业从来都是靠谱的,不靠谱的是成立者!只要是正规经营、有真实的业务发生,就没有出现其他问题。

那公转私哪些行为属于风险行为呢?
1、非法经营,转账金额较大,且没有合法依据;
2、偷税漏税,虚列员工人数,分摊高薪员工薪水,之恶极给股东打钱;
3、洗钱、金融敲诈,从一个账户向另外一个账户支付或者转移,以掩盖款项的真实来源和收益所有权的关系,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
4、职位侵占,挪用公款,公司高管利用职务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最后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就请点个关注、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