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性支出指受益期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是仅仅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资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不仅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且也是为了取得以后各期收益。
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效益性支出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首先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加以区分,然后将收益性支出计入费用账户,作为当期损益列入损益表;将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账户,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前者称为支出费用化;后者叫做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支出随着每期对资产的耗费,按照受益原则和耗费比例通过转移、折旧和摊销等方法,逐渐转化为费用。
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果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将原本应计入资本性支出的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将原本应计入收益性支出的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同时由于利润核算的不准确,带来税收上的风险。
资本性支出是指通过它所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可以给予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那些支出。因此,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供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将经历许多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即先将其资本化,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而后随着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效益,在各个会计期间转销为费用。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我们知道,企业发生某项支出,必定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但一项支出的受益期可能仅为本期,也可能有多个会计期。如支付职工工资,通常支付一个月的工资职工就工作一个月,职工工资的收益期仅为当期。但若购入一台机器设备,如该设备可用5年,则该设备的的受益期一般地就有5年。通常,我们把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应在本会计年度实现的收入得到补偿的支出,称为收益性支出;而把支出的效益与多个会计年度相关,故应在多个会计年度所实现的收益中逐步得到补偿的支出称为资本性支出。
按照配比原则,收益性支出应全部作为本期费用,而资本性支出则应按一定比例(标准)分别作为多个会计期间的费用。可见,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是正确计算企业当期损益的重要基础。
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在会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关系到会计主体财务状况以及财务成果的核算是否真实、可靠,只有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正确计算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那么资本性支出包括哪些内容?而划分它跟收益性支出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收益性支出直接计入损益科目核算,账务处理是,
借:管理费用等科目,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资本性支出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核算,账务处理是,
借:无形资产等科目,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