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这段时间,政府为了扶持中小微企业,出台了很多减税政策,如果不是财务出身,很多人都不清楚增值税税率和征收率有什么区别,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看完下文你就知道了。税率和征收率主要三个方面的区别:
01 权威性不同
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率是国务院规定的法定税率,是基本税率,一般拟定无法更改。在理想状态下是全民一般纳税人,都应该按照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增值税。目前有四档税率:13%、9%、6%、0。税率是不轻易改变的,一旦改变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2019年4月之前的税率是16%、10%,2019年4月起,税率从16%下降至13%,10%下降至9%,这是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换言之,这是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连国家税务总局都没有单独决定的权力。
增值税征收率是税务机关对于特定的纳税人,或者纳税人销售的特定的货物或者应税服务等,制定的特殊计算应缴纳税金的比率。目前征收率有两档,3%和5% 。对征收率进行调整,基本上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就可以拍板决定的事,法律层级低了很多。例如2014年的财税(2014)57号决定把增值税6%和4%征收率统一简并为3%,只是一个普通的财税文件而已。
?02 针对对象不同
税率是针对一般纳税人,而征收率是针对小规模纳税人以及部分一般纳税人。
其实最好区分税率和征收率的方法,是看适用哪一类纳税人。税率仅适用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是不适用税率计算增值税的,因为这样的纳税人很难核算齐全,无法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抵扣,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所以就按照一定的测算办法计算模拟得出的增值税征收率。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也有利于税务局简化征管,提高工作效率。
03 税率不代表实际税负,而征收率等于实际税负
一般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额使用的是税率。假如销售货物,适用税率是13%,购进原材料,适用税率也是13%,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是可以抵扣的,应纳税额为: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当期不含税收入×13%-当期购进原材料不含税价×13%
例如,某一般纳税人当期销售收入200万元,当期采购成本120万元,适用增值税税率13%,
当期应纳税额=200×13%-120×13%=10.4万元,
实际税负=10.4/200=5.2%,远低于13%的税率。
小规模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额时使用的是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的应纳税额为: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不含税收入×3%征收率,直接计算结果。
例如,某小规模纳税人当期销售收入80万元,适用征收率3%,
当期应纳税额=80×3%=2.4万,
实际税负=2.4/80=3%,实际税负和征收率是一致的。
税率是计算增值税税额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税负是否轻重的标志。一些固定的行业它的税率是固定的,但对于一些小型的,没有能力进行核算的企业,国家就会以一定的征收率征收税费。而有些行业比如自产农产品、古旧图书等商品的买卖不需要缴纳增值税的,也就没有税率可言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09938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