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把国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所在国家货币编制的财务报表折算成以记账本位币表达的财务报表时,由于报表项目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而形成的汇兑损益。外币报表折算损益是一种未实现损益,它一般不在账簿中反映,只反映在报表中。
二、产生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原因
1、只有在合并时才会产生外币报表差额
只有在合并报表时才会产生外币报表折算差异,如果公司控股了国外子公司,因为国外子公司的报表是以当地国家的本位币编制的,所以,在合并时,需要将对应的报表折算成人民币表示。
2、产生的具体原因
在进行折算成人民币时,资产类科目分别是以期初的汇率(比如2019年12月31日)和期末的汇率(比如2020年12月31日)折算的。
股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部分是按照投资者投入时的汇率折算。
而利润表科目是以期初和期末的平均汇率折算的,同时,未分配利润是以期初未分配利润乘以期初汇率加上当年度净利润计算。
以上过程折算后,报表勾稽关系就会不平,而对应的差异就是外币报表差额。
根据修订后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应用指南,企业对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时,应当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列示在其他综合收益栏次。
三、一些长期资产科目附注列示示例
以固定资产为例,示例如下:
当期累计折旧变动表中会有一行外币变动差异,比如某公司2019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0万美元,2020年度计提折旧1万美元,假设2019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为6.8,2020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为7,则固定资产变动表折算为人民币的变动列示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