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亲就告诉我:想要学习好,就要努力;好好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想要什么,就努力付出,只要付出足够,就能得到。
我相信了。在学习这条路上,我也做到了。一路重点,高歌猛进,直到大学毕业。
那时一路以来,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如此,想要什么就努力,只要足够努力,想要的都能得到。

直到大学期间,我喜欢的人,努力追的人,却始终没有得到,我无比痛苦地发现,原来,感情世界并非如此。再努力,也有得不到的人。
再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我终于逐渐明白,原来,也不止感情世界,其实,在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努力了,就百分之百能得到的事。
我一度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思考漩涡:如果我努力了,付出了,却得不到我想要的,那么,我的付出算什么?我到底还为什么要付出?

我父亲是一个总觉得他自己在为别人各种付出的人,然后,他希望得到被他付出了的人的尊重和回报。要尽可能多地当面感谢他,能用送礼物来感谢他他会更开心。他非常在意别人是不是尊重他。
然后他经常会生气,经常会有所怨怼。因为他觉得该感谢他的人没有及时感谢他,或者不够尊重他,或者时间久了就不记得他的好处和恩情了,等等等等。
他无法去跟每一个他不满意的人计较,但他可以在家里发泄,喝酒,念叨着各种陈芝麻烂谷子,再不开心了,动手打我妈妈。这样的生活,不定期地不断重复。
我从小到大,有一个信念很明确,我不要像我爸爸这样。他灌输给我的,付出努力,就能得到,我很长时间里都是认同的。我在这基础上产生了一个信念:付出努力,我就要得到想要的。如果有的人,有的事,我付出了,努力了,很可能得不到,或者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那,我宁可不去努力,不去付出。
我不想在付出之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时候,不断地像我爸一样抱怨。
从对人的角度说,我可以算是做到了,我愿意为之付出的人,都是经过我的考验和衡量,值得我去付出,不会让我失望的人。又或者说,其实是那些愿意先为我付出的人。所以,在我觉得舒适的朋友圈中,没有人会让我觉得有所怨怼。
但从对事的角度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也不愿意去做任何努力和付出。因为我觉得我可能得不到我最想要的结果,如果我努力付出了,得不到怎么办?我一直陷在我提到的那个思考漩涡中:得不到我想要的,我的付出算什么?我为什么要付出?
再后来,我选择停一停,想一想,选一选:自己的人生到底最在意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活?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事?
沉淀自己,旅行,读书,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沟通,找到方向,再携手奔跑。

其实我具体也说不清,是在哪一个瞬间,又是哪一件事,让我突然就想通了那个一直困扰我的思考漩涡,又或者,可能真的就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不知道。
总之,我终于明白,在做每一份努力和每一份付出时,如果心里想的是,我一定要得到那个明确的,固定的结果,那,想要的就是回报。每份付出都有回报,吗?如果回报是“想要的那个结果”,那么我认为,绝不是每份努力和付出都有回报。
但是,每一份努力和付出,其实都会有收获。收获和回报的区别是什么?回报是“想要的那个结果”,而收获是,前进路上,努力和付出后一定会得到的一种沉淀和积累。

有点抽象?或者这样说:
你爱上一个人,想跟他结婚,结果他是个渣男。你对他的努力和付出,想要的回报“结婚”是没有得到的,但是,看清了一个人,不必再浪费时间,这就是一个收获;
你去创业,开一家餐厅赚钱,结果失败了,赔了钱。你想要的回报“赚钱”是没有得到的,但是你在创业路上领悟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收获。
所以,其实,在决定要不要努力和付出时,只要想清楚,努力了,付出了,如果得不到想要的回报,但是,能在这件事上获得的收获,是不是也能够让你愿意接受,或者有所成长,就可以了。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一定有收获。如果收获也是你能接受的,那么大胆去付出!如果连收获也预见不到或者接受不了,那么,不付出也是一种及时止损的选择吧。
想通了付出与回报和收获的关系,我觉得在人生的所有选择上,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简单和通透了很多。
举手无回,落子无悔。共勉。